Skip to content

无法控制的闹情绪孩子

我有两个 3 岁的和一个 5 岁的孩子。他们在索要被拒绝时(比如不给晚上吃糖),情绪会逐渐累积,直至爆发,原地打滚,一发不可收拾。无论我用理论说教、安抚,还是抱抱,通常都难以平复,情绪完全主导了他们的行为。

以上是我日常带娃的真实写照,每天都会经历几次这样的场景。当我的孩子 2-3 岁后,虽然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,但还不能理解太多自然规律。只要有事件触发了他们的情绪警铃,我就得做好一场“大战”的准备。

情绪中

我们家长也有情绪。孩子越情绪化,我们越容易火大,甚至可能动手打人(虽然我不会打,但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被打的情况)。

发火、打人是一种方法,但真的能产生正面作用吗?我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。我在 AI 圈训练了许多行为模型,分析理解了各种模型行为的特点。我想,是时候去理解人类儿童的“行为模型”了,找到理论支持,并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
如果你也是父母,也有同样的“情绪小怪兽”,不妨看看我的“处方”。以下内容可能有些硬核,但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。

小孩情绪为什么收不住?

简单来说,就是因为他们的 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,尤其是负责情绪调节的部分。

再通俗一些就是:3-6 岁的孩子就像一辆装了强劲引擎但刹车系统还没完全装好的车,动力十足,但控制力不足。

对于我们常采取的方法:孩子越控制不住,我们越来火,甚至可能打人。

首先结论摆上来,这种做法绝对是错误的。孩子的情绪会越陷越深,我们也会越来越火大,最终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。

孩子情绪收不住是必然的,我们千万不要从“控制情绪”的角度去思考方法,而是要从匹配脑部发展规律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。

情绪元凶-杏仁核

情绪的根源是杏仁核。3-6 岁时,杏仁核的反应非常敏感。遇到让他们不开心的事情,比如被拒绝吃糖,杏仁核会迅速发出“情绪警报”,让孩子进入情绪爆发的状态。

杏仁核

理性的来源-前额叶

为什么我们成人可以在悲伤时不流泪,在开心时表现平静?主要是因为我们有成熟的前额叶皮层帮忙控制情绪。

前额叶

然而,3-6 岁的娃,他们情绪中负责“刹车”的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中。这个部分的神经回路虽然在逐渐成熟,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控制情绪的水平。

所以,当孩子情绪爆发时,他们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快速平复下来。

说不出来,就宣泄出来

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在发展中。他们可能还无法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,也不太能理解复杂的情绪原因。

这种“说不清、想不透”的状态,也让他们更容易通过哭闹或发脾气来宣泄情绪。

不知道怎么描述

这几股力量互相拉扯。来情绪了,让杏仁核一放大,前额叶又不管,孩子也说不出情况。 做好准备,属于你我的黑暗时刻就到来了。

首先得让你自己不发脾气

孩子释放情绪是必然的,面对这件事的处世之道是:改变自己对待“情绪中孩子”的态度,让这件事不再困扰我们。只有你变佛系了,才好让他们平静。

现在我们不要想着怎么收住他们的情绪,而是锻炼自己在高压下平静下来的能力。

接着,我提供一些我常用且比较有效的“情绪布洛芬”方法,暂时缓解“情绪症状”,之后再逐步用其他方法根治。

  1. 立马切换环境:如果还在原场景,很容易触景生情。先逃离现场,离开“伤心地”,为下一步做好准备。

  2. 不要让他思考,不要提问!:“你为什么哭?”,“刚刚发生了什么?”,“要么继续哭,要么跟我走。” 这类选择或问题,根本进不到前额叶。情绪脑被杏仁核攻占了,大脑已经不正常工作,这类问题没有意义,只会加剧情绪化。

  3. 转移注意力大法:“看,那有一只猫”,“听,这是什么奇怪的声音”,“快看你爸在拍肚皮。” 最好给出带上感官系统参与的注意力切换,让他的感官迅速被使用,用感官信号切断情绪信号。

这就是我的三大绝招。

举个昨天发生的例子。我大女儿生病睡前吃了一颗药,被小女儿看见了。她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,但我们不让她吃。我们试图讲道理,结果她在床上开始闹情绪。情绪到达巅峰的过程有 5 分钟。如果我在 5 分钟内灭火了还好,但我没抓住黄金时间,她爆发了。

没办法,我从我的“工具箱”开始调用秘密工具:

  1. 从床上抱走,在房子里走了 1 分钟,最后不见好,我走到离卧室最远的生活阳台(也避免吵到其他人睡觉)。
  2. 在走的过程中,我还尝试问“为什么哭?”,“我能怎么帮你?”,“解释为什么不能吃药”。结果屁用没有,继续哭(这是反例)。
  3. 发现窗外有个很像猫咪的黑影(找到救星了)。“你看那里怎么会有只猫”,“那黑黑的是不是猫?(表面是提问,实则视觉切换)。”

当我试探性地用猫咪救星切换成感官信号时,她立马转头看向我指的方向,我就知道奏效了!趁热打铁,我继续这个话题,在救命稻草上持续进攻,直到她从哭转变成啜泣。

整个“灭火”过程持续了 5 分钟,对我来说也算快的了。

在脑发育过程中巩固情绪掌控力

了解了大脑发育规律后,我们知道 3-6 岁是情绪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。虽然不能强求孩子立刻“控制”住情绪,但我们可以顺应大脑发展,通过日常互动帮助他们逐步巩固情绪掌控力。

  1. 接纳并命名情绪:当孩子情绪爆发时,首先要提供安全感,让他们知道情绪是被允许的。然后,用简单的语言帮他们识别和命名情绪(“你现在很生气/伤心”)。这有助于激活尚在发育的前额叶,将失控的情绪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信号。

  2. 平静时复盘与演练:情绪中,完全无理性,但情绪过后,是可以安排理性的黄金时间。和孩子一起回顾刚才发生的事,讨论除了哭闹之外,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需求或不满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、情绪卡片等游戏方式,模拟情景,练习深呼吸、暂停等调节技巧。

  3. 强化正向行为:当孩子尝试用语言表达、或者用了练习过的方法(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),要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和鼓励。正向反馈能有效强化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神经连接,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尝试自我控制。

这个过程需要耐心,重点在于利用每一次情绪事件,将其转化为孩子学习和大脑发育的机会,逐步巩固他们的情绪掌控能力。

总结

小孩有情绪很正常!根本原因是大脑未成熟(前额叶弱,杏仁核强)。有了这个认知,接下来都好处理。

我们应先冷静,即时策略是换环境、不讲理、转移注意。长期需在平静时帮孩子识别情绪、复盘演练、正向强化,助其逐步提升情绪掌控力。你将收获一个幸福的中年🥳